close

 

【距離,是隔閡的開始】農訓雜誌291期,2014/5

 

口述/張駿極 撰文/黃重豪

 

有一個時代,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大雄託小明照顧牲口,小明找阿坤砌磚起厝,阿坤找珠珠幫忙接生,珠珠跟小花交換農作……在這裡,大家各般武藝樣樣精通,彼此互助合作,宛若一座世外桃源。如今,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在工業萌芽之前,農村憑著充滿人情味的勞務交換,包辦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所有事情,自給自足且自得。工業起飛後,農村人口紛紛遠離農地、移往都市,一退一進之下,人們的工作型態從「博通」轉變成「分工」,農業與工商業逐漸拉出三道難以縫補的距離。

 

三道距離,劃開了農業與工商業的連結

 

第一道是技術的距離。我們的祖先已經吃了百萬年的米飯,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依舊繼續享用,顯然稻米一點都不珍稀。但是當世界第一部汽車、第一台電腦,或第一支手機問世時,大家必然眼睛一亮、趨之若鶩。

 

於是工業價值慢慢被往上抬,農業價值漸漸被往下壓。會操作自動控制設備、生產儀器的工程人員,成為社會較「有用」的人;而拿鋤頭、拉曳引機的莊稼人,則變成「低階」勞力。除非發生糧荒,工業與農業的價格差距不會有太大變動。

 

第二道是地理的距離。以往人與人之間只有一個田埂、一條排水溝或一座村莊的距離,現在城鄉界線將不同產業的人口拉開,不僅農產品的運輸里程日益增加,雙方也越來越陌生。農人不習慣都市的運作邏輯,工商業者也對農村的生產型態不感興趣。

 

第三道是心理的距離。古早農村會互相交換作物,因此必然小心翼翼注意食品的安全性。現在農夫根本不認識都市裡的消費者,農產品的價格又被嚴重低估,導致生產者只在意賣相漂不漂亮,無心顧慮有沒有殘留農藥。

 

其實農民不是壞人,只是心理上的距離削弱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降低生產者的道德壓力,消費者自然很難奢求農民付出高於市場價格的勞動成本。

 

距離產生之後 幸福哪裡去了

 

這三道距離,還會給整體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生產者與消費者互不認識,勢必需要一位中間人幫忙運銷產品,這個人就是盤商。生產與消費兩端距離越遠,中間人就越多,比如哥倫比亞的咖啡,大約要轉手160次,才會抵達消費者的手上。

 

交易次數越多,資訊越不透明,中間人也就擁有越多上下其手的機會。他可以壓低向農民收購的金額,也可以輕易抬高賣到市場的價格,而消費者啜飲著咖啡的同時,不但不會去想咖啡怎麼來的,更不會在意哥倫比亞山區裡的咖啡農過得如何。這樣的結果就是,利潤集中在少數中間人手裡,多數農民只能分到一點麵包屑。

 

其次,城鄉分化之後,城市會吸納越來越多人。龐大的城市固然可以激發更多樣化的思潮,以及製造更多貨幣交換機會,但看一看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只有三十萬人口,仍舊是一個富足且蘊含文化的城市,那台灣究竟有沒有必要把全國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兩百萬的人口送進大台北呢?

 

都市的土地是稀少的,當房屋供應跟不上人們的需求,房價就會節節攀升。此時,富人寧可炒作房地產,也不願意把金錢投資在更具有創意或未來性的事業。

 

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容易將所有勞力付出當作純粹的商品交易,大家互相看看對方值多少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接著關係就結束了。因此都市人一方面忙著交換貨幣,一方面外包人生。三餐通通外食,是外包烹調;託保母照顧小孩,是外包親情;將孩子送去安親班,是外包教育;請外勞照顧父母,是外包撫養。

 

這一切的專業分工及交換行為,的確會創造更多GDP數字,以及漂亮的經濟成長率,但人民是不是更加快樂了呢?先看看農民,他們的經濟條件依然沒有起色,再看工商業者,還是吃下一肚子農藥,似乎誰都感受不到幸福。

 

目前政府的解決方法之一是興建社會住宅及增設捷運站,但此舉擴充了供應面,很有可能繼續把其他地方的人吸進大台北,無助資源及人口分散。

                                           

政策引導 把聚落和產業拉近

 

有些縣市喜歡自稱「農業大縣」,不過這代表當中有最多的盤商,以及最多的價格操縱空間;還有些縣市以「工業大縣」為傲,這暗示了當地居民吃下最多的重金屬。

 

事實上,只要工商業和農業各據一方,彼此保持最遙遠的距離,上述問題就不會改善。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分散聚落、混和產業。

 

都市應該想辦法把人趕出去,包括遷都、遷校或向企業徵稅,例如紐約市向企業徵收「市稅」,誘使企業搬到紐約州。鄉村則以租稅優惠向企業爭取遷廠,或設置簡單的基礎設施給年輕創業者無償使用。至於工業污染的疑慮,是來自政策管制失靈,以及工廠取巧心態,政府應該更有效率的管理污水排放,而非主張「集中污染」比「分散污染」還要好。

 

混和一、二、三級產業還有兩種好處,第一是提高農產品安全性。一旦距離接近了,就可以跳過盤商的幾番轉手,直接監督源頭是否用藥。如此,公司員工可以輕易向認識的農夫買菜,員工餐廳也能放心採購鄰近食材。

 

第二是帶動農漁民的收入。瑞士擁有全世界收入最高的農民,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藝特別高超,而是富人平均分散在各個聚落。依照人性,有錢人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通常比較不在意價差,一包菜是十塊還是五十塊,對他來講都沒差多少,因此願意花費心力把關食品安全及品質的農民,就有機會賣到比較好的價格。

 

回到現實面,農業給人「落伍」的印象,非但沒辦法解決,也不應該被解決。因為人類文明有一定進程,每一次新發明,都會把社會往前推進一步,從電燈、蒸氣機、飛機到手機都是如此。從這點來看,文明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協助農業的方法不應該是強調它的至高無上,或編列經費補償這些「失敗者」,而是設法打破不透明及不公平的產銷結構。

 

另一方面,政府仍有責任幫助工商業尋找更大的市場,但應該只放三成資源在前端,七成用在建立更公平的生產環境。

 

沒有人有足夠把握自己是強者,也沒有人樂意預設自己是弱者,想建立一個幸福快樂的國度,就要把前端開拓的資源傳遞到後端,讓彼此雨露均霑、扶持相長!

 

 

【厚生碎碎念】距離,是隔閡的開始  

吃在地用當令,點我買台灣在地安全食材

厚生市集,安全食材的最佳選擇:www.farm-direct.com.tw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土地 身土不二
    全站熱搜

    厚生市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