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  

不久前的新聞報導。由於今年氣候適宜蒜頭生長,再加上去年行情很好,導致農民搶種。

從上月下旬開始,「產地」的蒜頭價格,每台斤跌到近個位數(成本約為20元),僅及正常價格的3~4成。

但是終端市場的價格似乎不動如山,仍然維持在每台斤100元以上。為什麼?

媒體(天佑台灣,希望這不代表社會大眾一般的程度….) 在評論這類事件的觀點,總是偏向「產地價格暴跌,通路成本暴跌,所以市價也應該暴跌」的三部曲。但真的是這樣嗎?

假如蒜頭的市價變成每台斤30元(降到目前市價的1/3),消費者會吃下3倍多的蒜頭嗎?如果不會,那商家為何要「按照進貨成本,調降售價」呢?

成本和價格,向來就是無關的兩件事。

對於農產品而言,尤其是如此。人就生的那麼大張的嘴,也就只能吃的那麼多的東西。貴了點,還是得吃。便宜些,也不可能多吃太多。因此,不管產地價格有多差,消費者所付出

的終端售價,是不可能太便宜的。

您的下一個問題應該會是「那那那….這些農民降價是在拔刀自殘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問您另外一個問題:「產地價格跌掉了七成,是因為產量增加了兩三倍嗎?」

答案很可能不是。事實是只要產量比需求(消費者吃進肚子裏去的)多個一到兩成,價格就會出現大崩跌!

為什麼?因為種蒜頭的農夫不只一位。如果價格開得高了,盤商跟別人買,賣不掉就爛了。不要忘記,超過消費者需求的那兩成是沒人要買的,也因此開價最高的兩成農民,會面臨
一顆蒜頭都賣不出去的窘境。


怎麼辦?當然是自我砍價,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太有骨氣撐到最後,就是喝西北風囉……….

一直以來,我們就認為農產品透過這種批發的機制交易,不是個好主意。一旦遇到產量變動,所有的經濟風險都會落在農民身上。而且因為貨品在採購時就混成一團,少數農民也有可能僥倖地把不安全作物混入其中。

"安全"和"公平"真的是一體兩面呀………….

猜猜看厚生市集現在的蒜頭採購價格是多少呢?

是批發市場的1倍?2倍?3倍?還是4倍呢?

 

吃在地用當令,點我逛逛厚生市集當季蔬菜食材

厚生市集,安全食材的最佳選擇:www.farm-direct.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厚生市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