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眾人的合作社,還是個人的合作社?】

農訓雜誌297期,2014/11

口述/張駿極 撰文/黃重豪

 

上一回我們談到,小農有非常多好處,唯一的壞處就是不好賣!那到底小農還有什麼路可以走呢?目前有兩種看似可行的方法,一是把小農集合起來變大,例如合作社;二是用分散的小通路來賣,比方小農市集。前者已經有很成功的案例,如斗南鎮農會把零碎的農地整合起來,果然順利打造出全國最大的根莖類生產基地。因此,這一期我們就從斗南的例子看看合作社可不可行吧!

 

斗南的成功案例 不易複製

 

小農所以處處受到制約,在於個人的土地、設備跟議價能力太過薄弱,所以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有擇想出一個辦法。他運用農會的資源買了各種農機,再以低價租給農民;接著承租大片休耕地,擴大耕作面積;還有添購加工及倉儲設備,儲存收購來的作物,並以「斗南」的品牌聯合行銷。

 

這種仿造大農、化零為整的經營策略果真奏效,斗南農會的契作面積從一開始的20公頃逐步增加到近400公頃,還把胡蘿蔔、馬鈴薯等作物行銷至日本、東南亞及中東,成果斐然。

 

對當地農民來說,農會就像一座共同運銷的合作社,不僅支援個別小農跨過資本化障礙,還將利潤分享給每一位生產者,顯然他們的命運跟上一回提到的墨西哥農奴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這種大量生產、控制規格及發展品牌的策略仍有一些限制,它只適用於稻作、根莖與雜糧作物,如果碰上葉菜、水果等需要高度勞力的農產品,機械就毫無用武之地了。

 

另一個問題則是,這種獨特的模式容不容易複製?合作社在台灣一點都不稀奇,發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只不過運作到後來都合而不作,最後只好依附在一個「喊水會結凍」的人,而不是眾多的農民,這個人就是大盤商。

 

這種現象源自農民多半不懂行銷,就算聚在一起,還是想不出法子把農產品賣出去,弄不好還會吵架,大家便習慣推舉最熟悉商場運作的盤商來擔任理事長。

 

賺錢是人類的天性,當盤商兼任理事長時,就會有更多機會競逐私人資源。早期合作社與農政單位是非常緊密的夥伴,當政府想調控菜價、推廣標章或宣導政策時,就找理事長幫忙。反過來,當理事長要申請補助或在評比獲獎時,便請農政官員暗中協助。日子久了,官員、盤商、合作社三者就形成穩固的利益共生結構。

 

這些歷史的遺緒,如今或許已不多見,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管農民是分散還是集中的,都需要「中間人」居中牽線,因為小農根本沒有機會與餐廳、超市、大賣場的採購人員接觸,甚至連小吃攤的老闆都不認識。他們花一輩子做的,就是默默低著頭耕耘而已。

 

無論怎麼合作 都需要中間人

 

這一幕幕畫面向我們證明,農民團體能否公平運作,完全繫於經營者為公還是為私,其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將左右組織的走向,斗南農會自不例外。

 

有別於多數農會以信用部為核心,張總幹事上任後,相中馬鈴薯等根莖類作物的競爭優勢,便下定決心推廣種植。接下來他發展出機械化、標準化、產銷履歷等策略,還要求農會人員午後都得下田耕作,親身示範給當地農民。在如此付出之下,斗南終於變成根莖類蔬菜的生產重鎮。

 

張總幹事是一個慧眼獨具、盡心誠懇的人,不過我們有沒有把握找到第二個、第三個,以及無數個張總幹事?如果沒有,那無論未來怎麼發展合作社,一旦中間人的角色獨挑農產運銷的大樑,而且一天一天壯大,農民團體就很難走出過去的陰影。

 

場景換到有機農業也無二致。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有機通路商出現,他們努力幫小農銷售農產品,也積極撐大這座僅佔1%的農業市場。但若餐飲業的採購人員繼續貪圖方便,或生產者與消費者依舊遙遠,通路商的地位就會越來越吃重,同時整個有機農業便走回傳統層層轉售的老路了。

 

其實目前市場上有好一些通路商都是從有機農場起家的,一開始他們辛勤的耕種有機菜,靠著優良品質博得消費者的好感,隨後顧客慢慢增多,人手也漸漸窘迫,逼不得已,只好向鄰近的農夫調貨,再貼上自家的牌子賣出去。還有一些通路商或包裝場刻意掛著「農場」的名號行銷,讓消費者誤以為所有產品都來自同一位生產者,這將使有機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多一層轉手,就多一分資訊不透明,消費者也就越難追溯產品來源。尤其當調貨、混貨成為常態時,當中若夾雜非有機產品,一般人也很難察覺,此時就只能靠到貨量約略判斷。

 

假設某農家的耕作面積只有4分地,卻能夠販賣相當於40甲地的產量;或者連日豪雨之後,單一作物的產量仍然源源不絕,就代表這位生產者一定有調貨,消費者購買時就得多加留意安全性。

 

政府義務 正視九成九的農業問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農民再怎麼用心耕作,農產品始終逃不過低價的命運。它的創新元素是非常低的,不像iPhone一推出就讓人不自禁「哇」一聲。而且,如果農產品一天到晚推陳出新,比方今天開發咖哩口味的高麗菜、明天展示手機形狀的胡蘿蔔,反而令人心生恐懼。

 

食物必然有其原形,我們的祖先既然已經吃了好幾萬年,以後我們也有極高機率食用類似的糧食。況且,加工過程再怎麼安全,人體所需的營養還是來自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而不是鳳梨酥、蘋果派、西瓜汁、芒果乾、泡菜等。另一方面,發展休閒農業或許可以賺取額外的觀光財,但是當每個農民都一窩蜂開民宿,還有養可愛的牛羊時,台灣很有可能找不到足夠的消費人口填飽市場。

 

近年來政府高舉「強化競爭力」、「提升產值」、「增加外匯」的大旗,不斷想著為農業加工、升級,看似軍容壯盛,實際上卻很難解決農業的癥結。歸根究底,作為農政單位,要處理的到底是個別問題,還是通盤問題?它不像企業,只要確保自己能夠擊敗其他競爭對手,成為市場上的贏家就夠了。政府有絕對的責任捫心自問:為什麼全台灣有那麼多農產品,用極不安全的方式生產、極不單純的管道運銷,還有極不合理的價格販賣?唯有正視這些問題,才有那麼一點機會解開九成九的農業困境。

 

綜合本期所述,集合小農成為大農是一條可能的路,只是路途上存有太多風險。另外一條路則是從頭到尾都用小農民、小通路的方式來賣,並且讓消費者盡量接近生產者,下一期我們就來看看這種方法的成功率高不高吧!

吃在地用當令,點我買台灣在地安全食材

厚生市集,安全食材的最佳選擇:www.farm-direct.com.tw

更多《小農台灣》專欄文章:

【當小農的產品賣向集中市場】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我是一位小小小小農,為什麼怎麼飛也飛不高?】小農的美麗與哀愁

【是眾人的合作社,還是個人的合作社?】合作社的合作之道

【當左手對上右手】打斷第三隻手,才是友善通路

【認清社區支持型農業】走出浪漫烏托邦

【農產品的品牌與創新困境】挑手機比較興奮,還是選購農產品比較欣喜若狂?

【出路或迷路?】農產升級:一場食品加工的離奇之旅

【欲賣有機 必先割棄傳統採購】量販及餐飲業者血的試煉

【當自由市場遇上直接銷售】批發市場裡,誰是菜蟲?

【打穿通路 直抵社區】小農直銷的最後一哩路:分享經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農業 合作社 產銷班
    全站熱搜

    厚生市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