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穀賤傷農」的解決之道 ?

 


最近幾個星期有相當多的文章在討論農產品的產銷問題。

 

 

很好的消息~~代表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終於吸引到足夠的目光。

 

 

如果我們把學者專家的意見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大致上可以歸類為兩大類的看法 - 資本化和效率化。

 

 


主張將農業生產者資本化的文章,幾乎都會舉紐西蘭的奇異果產銷協會(Zespri)為例,基本的道理其實非常好懂。小農經濟的挑戰是買家少而賣家多,盤商少而農民多。在這種結構之下,談判(主要是價格條件)的優勢會完全倒向盤商一方。資本化農民的目的就是把賣家的數目大幅減少。如此一來採購條件的主控權就會移到賣家(農民組織)的手上。對於像Zespri這樣緊密的組織,甚至透過生產調節來掌握終端市場的價格。

 

 


資本化的方案由嫻熟經濟的學者提出實在有些吊詭。自由市場機制向來是價格壟斷的死敵,而Zespri其實就是所謂的"卡特爾(Cartel) "。藉由"勾結(Collusion) "破壞市場競爭,不但有損於社會利益,也違反公平交易法中對於聯合行為的規定。熱切想要對農民生計做出貢獻的改革者,如果採取此種作法,恐怕只是"救了農民,苦了別人"。一旦農民透過價格壟斷脫離社會的底層,誰會取而代之掉入底層呢?平價自助餐業者嗎?難道我們要協助自助餐業者聯合漲價?這是一個隱藏著惡果的捷徑,絕對不該輕易嘗試。

 

 


效率化的著眼點則是在縮短產銷供應鏈,並讓資訊透明化。近年來各級政府推動的農夫市集,就是為了達到<直接跟農民買>的目的。立意雖然良善,但收效卻非常有限。首先是台灣都市化非常嚴重,主要生產地和主要消費地相距甚遠,導致小農難以負荷時間和運輸成本。其次是消費者和農民的工作時間無法配合,市集只能在週末發揮宣傳的功能,對於實質收入幫助不大。

 

 


透過網路媒合買賣雙方是社會運動者最新的努力方向,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傳統的產銷功能被過度理想化而乎略了。舉例來說,消費者需要小包裝,但是農民需要大包裝來降低運費成本。團購在技術上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團購不是最終的答案 - 因為每天在社區、在公司分菜、分水果是非常擾人且無法持續性的。此外,任何一個農民都沒有辦法保證每一年、每一期的產出都得到同樣的品質。而傳統的銷售通路則提供品質 vs.價格的分級功能。在月初A生產者的品質最佳、價格最高;到了月中B生產者的品質更佳,此時A的價格會因而滑落。一對一的網路直銷無法比較品質,也因此市場所提供的定價功能難以發揮。對於消費者而言,單純的網路媒合也會造成採購決策的困擾。當社群網站上只有一個種植芒果的果農時,決定要跟誰買是很容易的。但隨著大量粉絲加入,而出現一百位芒果果農時,消費者會完全的無所適從。

 

 


讓穀賤不再傷農,是政府和所有關懷農業的人共同的願望。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靠的是開放的對話和所激盪出的創新。

 

吃在地用當令,點我買台灣在地安全食材

厚生市集,安全食材的最佳選擇:www.farm-direct.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厚生市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