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麼挑水果嗎?
在水果攤找漂亮、乾淨、又大又圓的,這樣就對了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挑水果的四大迷思,這些迷思不但會氣死認真的果農,還會害自己挑不到好吃的水果喔!
◎行腳組 謝昀珊
迷思一:白色粉末是農藥?
許多水果表皮上有均勻的白色粉末,例如葡萄、李子等。
這些果粉的成份是天然酵素,具有保護果實的作用;愈成熟、品質愈好,果粉愈多。非但不是農藥,而且跟安全種植的果農買,果粉不必特意搓洗去除,吃了還能幫助消化。
另外,柑橘類也會噴碳酸鈣粉來防曬、減少農作損失。這些鈣粉對人體無害,而且和果粉一樣手一搓、水一沖就洗乾淨了。
如果是人工施灑的可顯性粉劑,基本上應該要呈現不均勻的水滴痕,但也並不是所有粉劑都該擔心;除了農藥之外,有機資材、葉面施肥,甚至是空氣污染(?!)也都長這樣,所以不能光憑外觀有乾掉的水痕就下定論。
迷思二:水果一定要粒粒渾圓?
大多數人挑水果總是把外觀當作首要條件,但可別忘了,只有工廠才能做出每顆一模一樣的東西。
水果的生長沒有固定尺寸的模具,而是大自然一切變數的結晶。陽光、風向、雨水、土壤,同時從四面八方把果實拉拔搓揉成各種樣貌。
所以在大自然中,每顆果實都應該獨一無二,就和我們人一樣;如果大家都長得像芭比娃娃,那樣的狀態才真的是超級不自然。
水蜜桃天生果梗超短,等到它中年發福了,果實不小心就會超過果梗,被果梗壓著的地方看起來就會凹陷。 這是自然的生長痕跡,摸起來不會軟爛。 但從沒看過水蜜桃樹的人,就會誤以為買到撞傷的水蜜桃了。 其實人家只是比較胖嘛,可以不要歧視胖子嗎? |
聰明的人類發明出許多可以抵抗大自然的方法,包括各式各樣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然而,過度使用生長調節劑,反而會傷及果實、使甜度下降、酸澀加重;所以只要是用心經營的農民,都明白空有尺寸、不顧品質是絕對無法建立口碑的。
曾經有網路謠言誤傳,草莓噴「勃激素」、鳳梨打「生長激素」有毒,不求證的媒體跟風報導,引起民眾恐慌,最後損失慘重的還是無辜的果農。
不過說穿了,這些化工物的發明,根本就是用來滿足消費者以為水果都是又大又圓又紅又均勻的錯誤觀念而已。
迷思三:蒂頭掉了就是不新鮮?
在樹上完熟的水果,蒂頭很容易掉落,但此時的甜度一定最高。
這不但不是不新鮮,還是吃當地、當季水果才有的好處。
尤其在地自銷的果農,更樂意等到果實自然成熟再採收交給消費者,你吃到的就會是糖份、香氣都已完整轉化的終極水果!
相反的,進口水果必須禁得起空運、海運悶在貨櫃裡好幾天,所以通常不到5分熟就採收,再噴「保鮮劑」維持外觀。經過層層關卡到你手中時,就算蒂頭還在,也只是新鮮的假象,其實養份和風味都大大不如完熟果。
要吃到真正新鮮,首先就是選購當季的台灣水果。挑選時果皮飽滿無皺紋; 如果是葡萄的話,則要看上方果梗翠綠不乾癟,可別誤會了自然完熟的落果,它們反而是最甜的啊! |
迷思四:外表不平整,一定有問題?!
常聽人說「剾枝」,就是指果皮小時候被枝葉刮傷,另外還有因為蟲咬和日曬留下的淺棕色突起的表面,這些痕跡是植物小時候輕微受傷後自行癒合產生,長大結痂就在表皮形成一道疤,堅硬而不會軟爛。
這種現象,在強壯不必套袋的平民水果之中最常見,例如芭蕉、檸檬、柑橘,完全不影響食用品質。
能不能吃,一摸就知道: 如果是病蟲害的痕跡,就會軟爛,但硬硬的枝痕,其實是來自植物的超強癒合能力! |
我們訪產地時經常可以站在農友的樹下,吃掉一大堆被蟲咬過的水果。它們不但超級安全,而且甜度、熟度都是一等一!很明顯,蟲子們挑選水果的能力比人類傑出太多了。不過,這些蟲洞果不一定耐保存,所以你們買不到,全都在產地就被我們吃掉了,嘿嘿。
除此之外,畸型的水果,有時還會被農友自己「暗嵌」起來。像梨山農友游大嫂開口笑的水蜜桃,只是因為水份過多吸太飽所以裂開來。還有新竹農友賴明星的溫室角落都會留一籃歪七扭八的「頭生」蕃茄,這些蕃茄是每株長出來的第一顆果實,因為養份吸得最飽,所以都又大又甜。
「我們吃這種最好吃,我老婆都叫我這種要帶回去。」原來被淘汰的不是營養不良,而是過度健康啊!
就像游大嫂說的:「這是水果,不是石頭,也不是木頭,木頭你可以雕啊!那水果,你可以雕嗎?」
既然我們也不想替水果整形加工,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認清水果最真實的樣貌。
就像每個人都該喜歡上自己原本的樣子。 多吃水果,愛自己吧。
|
吃在地用當令,點我逛逛厚生市集當季水果
厚生市集,安全食材的最佳選擇:www.farm-direc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