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想來盤鐵板豬柳、還是香煎豬排?那到底要買哪個部位呢?
◎行腳組 謝昀珊
想當初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廚房,腦袋裡幻想的是各種美味的日式炸豬排、客家焢肉、蜜汁烤豬在華麗的燈光中旋轉的畫面,但興沖沖地跑去豬肉舖前的那一刻,才發現豬沒煮過的樣子都好陌生啊!
想好好煮一道豬肉料理,竟然連該買什麼部位都講不出來?!
不想陷入這個窘境,立刻來看中西料理不可或缺的豬肉終極百科:
豬肉常見部位及料理方式
最主要的原則就是:
- 愈嫩的部位,愈適合簡單調味、煎、烤等原味吃法
→梅花肉、雪花肉、小里肌 - 瘦肉多的部份要好吃,就要靠醃料及用油
→前後腿、大里肌 - 帶筋帶油脂的部位,最適合久燉入味!
→五花肉、腱子肉、蹄膀
(以下是豬肉部位料理索引百科,點擊食譜可以看詳細做法;為了讓大家從菜市場到五星級飯店全數攻克,還特別整理各部位的別名,不怕點錯菜!)
經典油花三兄弟
以下這三部位的肉質全因油花而入口即化,但油花分佈愈均勻則愈高級。不過親民的三層肉不但是中式料理必備,也是強大的膠質來源!
部位 | 五花肉(三層肉) | 梅花肉(胛心肉) | 頸肉(松阪豬、雪花肉、霜降豬) |
口感 | 油脂多而完整,香醇有風味 | 肉質嫩,油脂均勻如梅花 | 肉質嫩,脖子兩側的珍貴頂級肉,油花均勻口感最佳 |
料理方式 | 適合燉滷、紅燒,常做魯肉飯、中式焢肉、西式培根 | 烤、煎,常做叉燒或燒烤肉排、肉片 | 燒烤、川燙、煎烤 |
參考食譜 |
豬腳不浪費
不要以為豬腳都是非主流,只要正確料理,經濟實惠的平民美食就是它!
部位 | 前腿肉 | 後腿肉 | 腱子肉(老鼠肉) | 蹄膀(腿庫) |
口感 | 肉質較粗 | 肉質澀,瘦肉多,常加工成火腿、肉鬆 | 肉質結實帶筋,有嚼勁 | 前腳肉多較Q,後腳筋多較硬 |
料理方式 | 切成肉絲,或薄肉片可燉滷 | 切成肉絲、絞肉,或薄肉片醃過變軟再料理 | 燉滷、煮湯 | 長時間燉煮。 |
參考食譜 |
習慣上前腳整隻做萬巒、德國豬腳,後腳分切則做紅燒蹄膀、滷腿庫 |
排骨是哪裡?
豬排蓋飯、嫩煎豬排、排骨便當、糖醋排骨,用的全是不同地方!
部位 | 裡脊肉(大里肌) | 腰內肉(小里肌) | 大排(排骨、帶骨里肌) | 小排(里肌小排或腩排) |
口感 | 纖維較粗,需先拍打再料理油脂少而鮮甜 | 肉質嫩,瘦肉無筋 | 肉質緊實,帶一點油花 | 肉質厚而帶軟骨 |
料理方式 | 拍打後煎、炸、炒,常用於豬排 | 以肉排、肉片,炸、嫩煎 | 炸後香甜,常做台式排骨飯 | 煮湯、紅燒、碳烤、酥炸、糖醋 |
參考食譜 |
豬骨有帶肉嗎?
用來熬湯的部位是…
部位 | 肩胛排(中排) | 肩小排(胸排) | 支骨(邊仔骨) | 龍骨 |
範圍 | 肩部肋骨、胸椎,含肋間肌肉 | 胸骨,含肋間肌肉 | 腹部肋骨,含一些肋間肌肉 | 背脊骨,不帶肉 |
料理方式 | 煮湯、紅燒、烤,常做西式烤肋排 | 煮湯、紅燒 | 熬湯、煮粥,湯水較清,常做嬰兒及老人高鈣粥品、藥燉排骨 | 熬湯,湯水濃郁,可做拉麵湯底 |
參考食譜 |
黑豬白豬,煮對了就是好豬!
為什麼常常聽人家說白豬沒有黑豬好吃?但又有人說黑豬肉硬咬不動?
雖然這和不同豬種慣常的飼養方式、食性和生長特性有關,但是怎麼煮也是很大的學問:
白豬及大黑豬(黑豚)生長較快,飼養期短,肉質油脂較少。
黑豬(台灣黑毛豬)生長較慢、飼養期長,油脂多;加上以熟廚餘飼養,生長熟度夠,味甘而不腥。
【看養台灣黑豬的祥哥怎麼說】
油脂是豬肉Q脆口感和香氣的來源。黑豬的油脂溶點高,適合長時期燉煮,如紅燒、焢肉等,愈燉愈軟。而白豬油脂溶點低,易熟,適合快炒、快煎,如果燉得太久,油脂分離剩下瘦肉反而失去香味和Q度。
所以黑白兩道的擁護者,只要料理方法對,就不怕吃錯豬啦。
僅以此篇獻給正要展開料理旅程的初心冒險者,enjoy it!
吃在地用當令,點我逛逛厚生市集安心肉品
厚生市集,安全食材的最佳選擇:www.farm-direct.com.tw